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2018年东北三省经济虽有起色,仍在低位徘徊。
如果能够通过建立建设用地指标交易系统,促进闲置的宅基地和建设用地复垦,与城市化进展地区进行交易、实现占补平衡,还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保护耕地资源。作者在四川成都都江堰市考察过的一个村庄提供了可信的案例。
尽管楼房越盖越高,人口密度却越来越低。城市、县城和建制镇土地数据均按建成区面积计算,村庄占地为住建部村庄现状用地面积和乡建成区面积(应指乡政府所在地的建成区面积,实际上也应属于村庄,但住建部是分开统计的)的合计数,不包括农田和村庄以外的非耕地面积。在城市化仍在发展、建设用地资源不足的城市周边区域,闲置的土地资源有可能尽快得到利用。其中城市和镇(包括县城)占地扩大了8.42万平方公里。山林、草场主要分布在西部人烟稀少的地区,未利用土地基本上是荒漠和高山,都难以被城镇化利用。
农村闲置宅基地的流转,有利于活跃农村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但自2011年起,耕地统计数调整为135万平方公里(20.3亿亩)。如何判断中国和美国在高科技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上的各自位置?尤其是,如何判断中国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高端制造业在全球的地位?这一判断,直接关系到中国所采取的战略选择。
人和财的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基础。这是个大题目,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作判断,犹如盲人摸象,每个人只是摸到了象的一个部分,而象的整体却很难把握。进入 王曙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科技创新 制造业 。当前中国科技进步与高端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和自主供给能力。
这说明,经过多年来的持续性的投入和机制创新,我国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量的优势正逐步转化为质的优势,这是我国的大国科技战略的重要比较优势的体现、。这一目标虽然看似宏大,但还是有非常大的把握的,从美国要求中国放弃这一计划的谈判条件来看,这一计划很显然已经切中中国贸易与科技之争的要害,所以才引发了美国官方对这一计划的高度警觉与恐惧。
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前列, 有效发明专利保有量居世界第三。我们要切实实施好这个计划,老老实实、扎扎实实按这个计划指定的目标迈进,这是未来中国能够打赢中美综合国力之战的基础保障。不可过度自信,不可盲目自信,但也不可妄自菲薄,不可长他人威风灭自家志气,只有坚持不懈在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进行国家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中国才能实现真正的复兴。从这个角度来说,从洋务运动开始到现在的150年,中国终于基本完成了中国版的工业革命,形成了全球最为完整齐全的工业体系,具备了工业大国的较强工业能力,奠定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基础。
从制造业来说,无论从制造业的产值规模还是制造业的结构而言,中国都堪称世界为数不多的制造业大国。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金融创新、经济运行机制创新等体制方面进行深刻的转型,需要从国家到企业进行综合性的全方位的创新与努力,这是本文后半段要讨论的核心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迅猛提升,科技领域的投入是空前的,因此我国科技进步的幅度也是前所未有。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在全产业链上具备完整工业能力的国家来说,笼统地说中国制造业是落后还是先进,注定没有任何意义,也注定是具有误导性的错误判断。
根据科技部的数据,201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预计达到1.76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70.9%。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表现,财力丰厚,自然投入就大,科技成果自然就多,这是一个自然的趋势和规律。
可喜的是,我国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出现量和质齐升的局面, 2017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3万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2.2%升至57.5%, 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的第20位升至第17位。科技部最近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的科技水平进入三跑并存、 领跑并跑日益增多的历史性新阶段, 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 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我在一则资料中看到,和进入世界经济前20强的发展中国家相比(这二十个国家的经济总和占中国的5%多一点),中国2015年人均制造业产值是墨西哥的1.46倍,是土耳其的1.3倍,是俄罗斯的2.01倍,是巴西的2.69倍,是印度的9.9倍,是印尼的3.4倍。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和标准、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数控机床、大飞机、核电技术和装备制造能力等方面,我国多年来投入大,已经具备很好的基础,近年来重大成果不断出现,这些领域,正在由紧密追随(跟跑)阶段,逐步地向并行竞争(并跑)阶段转变。《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首先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人均制造业产值已经显著超过一些制造业方面比较领先的发展中国家,并呈现大幅领先的态势▍治理周期性生产过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挑战 既然周期性生产过剩的危机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既然中国自1994年起便已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那么一个重大问题便产生了,即:中国能够克服周期性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吗? 首先,要不要克服周期性生产相对过剩,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能否超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定位问题。因此,必须超越市场经济的单一逻辑,超越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局限,从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着眼,探寻新的解决之道。
过剩与短缺同时存在,看似巨大悖论,但实质上又相辅相成,用政治经济学的话语来说,这叫做相对生产过剩。但是,到了经济繁荣的高点,产业利润率便开始转为下降。
可以说,周期性经济危机(大规模生产相对过剩)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产物。第二,繁荣阶段也是市场过热的时候,过热导致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同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引起工资上升。
加上宏观战略投资以股权资本为主,从而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增加股权资本,降低杠杆率,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创新中亟待解决的宏观战略管理问题。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相对生产过剩 。(3)投资量级的局限性,即投资规模受企业自身承担能力所限。(3)市场化挑选基金管理人,开发使用那些国家部委办局中包括退休仍适宜工作的、具有产业和大型工程/ 企业经验的干才,与资本市场的现代专业人才结合,打造市场化、专业化基金运作团队,建立以国家荣誉和长期经济利益并重的复合型长期激励机制。▍周期性相对生产过剩是常规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 相对生产过剩并不新鲜。
二是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趋势,尤其是近几十年,由于资本收益增长快于劳动收入增长,致使劳动者群体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持续下降,导致中产阶级瓦解,穷富之间的鸿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令人触目惊心。建构中国特色的宏观战略管理系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实现中国国民经济高质量准高速长期增长的必由之路。
民众的收入停滞或增长缓慢,则必然导致消费不足。在这个意义上,宏观战略管理正是一个极有意义的题目。
(2)这些宏观战略投资项目的建设还会引致一系列新经济活动,形成供应-产业链,从而为微观营利投资创造众多新增投资机会。其结果是总的生产成本提高,从而降低利润率。
这就要求宏观战略投资在提高当前有效需求时,不会压制未来的市场型储蓄与投资。为此,宏观战略投资的实施主体应该力求创新。(2)中央银行与国家财政提供引导资金,授予基金在金融市场特许融资范围,选择性提供国家信用担保,吸引国内外大机构作基石投资人,吸引社会投资大众作为(优先回报的)投资者,再加上直接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券,形成国家战略引领、国家资金牵头、多元资本混合的长期投资基金。中国目前过剩产能主要是什么呢?其中最大规模的是基建与重化工——煤、电、钢、铝、水泥、化工、运输车辆、工程机械、建工队伍,等等。
显然,补齐这些结构性短板,需要的是投资建设大批可称为国家发展超级工程的重大项目——而这些工程所需要的物资恰恰就是上边那些过剩产能的产品。如果我们搞了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样,总是周期性发生生产力的大面积毁灭,同时又存在贫困人口、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基本公共服务短缺这些问题,那么,凭什么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主义四个字呢? 其次,能不能克服周期性生产相对过剩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者们的智慧、定力和创造力的考验。
在提高产能利用率和企业营收利润的同时,不会对财政赤字造成重大影响。从生态环境、资源能源到民生保障,从高新产业的科技基础和产能建设到国家安全的国防装备、边海防基础设施和全球布局软硬实力,在自然资产、产业资产、民生资产、国安资产这四大类国家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资产方面,中国仍然存在着系统性、大面积的发展不足。
另一方面,却是因为没有现实购买力使这些产能成了过剩产能。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虽有不同说法,但基本共识是:周期性生产过剩是老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内生的经济现象。
2.国资委面对的几乎全是尚未改制的、按《国有工业企业法》注册的传统国有企业。
相反,他们会继续扩大自己的权力,给自己创造更多的腐败机会,以便得到更多的好处。
他们看到了财富重新分配到金字塔的顶端,很明显牺牲了普通公民的利益。
另外,全国城市规划和建设随意性很大,相当一大部分GDP靠拆迁。
可见,极少数垄断性企业的盈利抬高了央企整体盈利水平。
(转引自温宪:《向市场倾斜还是向企业倾斜?》,人民网2010年2月9日)对世界的其他部分来说,谢尔盖·卡拉加诺夫认为,柏林墙倒塌后所谓获得永久性胜利的西方成熟的自由民主资本主义模式好像再也不是唯一的意